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9的文章

資優兒童有待發掘

資優兒童有待發掘 新界校長會主席﹕朱景玄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五日 資優學生何凱琳和沈詩鈞的出現,為市民的茶餘飯後提供了不少話題。十四歲的凱琳在「成名」後,處處表現出對母校不捨之情,對同學友情的重視,對父母感恩之心,以及讀醫助人的理想,其得體和成熟的表現,贏得各界的讚許和欣賞;而九歲的詩鈞在鏡頭前天真爛漫的表現,亦甚惹人喜愛。他們分別獲中大和浸大破格取錄修讀醫科和數學,筆者祝願兩位少年人勇敢地勝過各種挑戰,將來學業有成,回饋社會,以報答家長、老師和政府各方面的培育。 在學術的層面上,上述兩位資優兒童亦鈎起社會對資優教育的關注。筆者不欲在此分析究竟九歲稚齡的兒童唸大學對他的長遠發展是否有益?而是希望淺談「資優兒童有待發掘」,免得資優生被埋沒,反成「低成就資優生」。有人說香港向來不重視培育資優兒童,但政府已計劃撥出二億元成立資優學院,預計在本年底開始運作,希望屆時可為更多資優學生,提供切合他們程度的課程和訓練。雖然香港已為培育資優兒童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估計現時仍有數以千計的資優兒童受到忽略。 此外,一般人對「資優」缺乏認識,只強調智商或學科成績表現,結果很多其他方面的資優生沒有被發掘,白白浪費了人才。教育局參考了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界定,包括以下特質,如果符合一項或多項的條件,便可被列為資優學生﹕ (一)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二)在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三)有獨創性思考,能夠提出很多創新的意見;(四)在繪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及藝術方面特有天份;(五)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在推動他人完成共同目標方面有極高的能力;(六)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有突出的天份。 上帝給予人不同的恩賜,問題是如何在眾多學童中找出資優的呢?測試智力的評量也許已發展得不錯,但其他的項目則需要以多元多階的鑑定工具或觀察量表來量度,若要給全港每一位學生進行測試評鑑,恐怕不切實際。相信只有在孩子身邊的人,才最有機會發現他們的天賦潛質,所以,要發掘資優生,還得靠家長和老師的細心觀察,因而資優研究的工作中,亦發展出兩套「資優兒童行為特質」的教師問卷和家長問卷,供教師和家長使用。 不過,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或會過於敏感。曾經有專門培訓資優學生的學校招生,結果七百多位家長帶自己的孩子前往面試,但當中真正資優的卻是寥寥可數,反映很多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勝過人家的。亦有另一些